译文及注释
译文
美好漆水和沮水,多种鱼类在栖息。有那鳣鱼和鲔鱼,还有鲦鲿和鰋鲤。用来祭祀献祖先,求得福祉永绵延。
注释
猗(yī)与:赞美之词。漆沮(jù):两条河流名,均在今陕西省渭河以北。
潜:通“槮(sēn)”,放在水中供鱼栖止的柴堆。
鳣(zhān):鳇鱼,无鳞,肉黄,大者可达二、三丈长。鲔(wěi):鲟鱼,长一、二丈。
鲦(tiáo):白条鱼,长仅数寸,状如柳叶,鳞细而白。鲿(cháng):黄颊鱼,尾微黄。鰋(yǎn):鲇鱼,无鳞。
享:祭献。
介:助,一说祈求。景:大。
鉴赏
《周颂·潜》是专用鱼类为供品的祭祀诗。从诗中所写的鱼的数量之多(“潜有多鱼”)、品种之繁(“有鳣有鲔,鲦鲿鰋鲤”)以及人们对鱼类品种的熟知,可以看出当时渔业的卓有成效。潜置于水底,这种再简单不过的柴草堆作用却不可小觑,正是它们吸引了鱼类大军的聚集。这种原始而有效的养鱼方法也许就出自公刘时代,《史记·周本纪》中写及公刘“行地宜”,以潜养鱼可能正是因地制宜的创造性生产措施。祭祀诗离不开歌功颂德,《周颂·潜》明写了对漆、沮二水风景资源的歌颂,对公刘功德的歌颂则潜藏于字里行间,如同“潜”的设置,荡漾着透出波纹的韵味。
“以(鱼)享以(鱼)祀,以介景福”是饮水思源、祈求福佑
创作背景
《周颂·潜》是记述春祭供鱼盛况的乐歌。《毛诗序》云:“《潜》,季冬荐鱼,春献鲔也。”按此说法,这首诗所写的祭祀按时间分有两种,供奉鱼的品种亦不同。关于鱼的品种,孔疏的解释是:“冬则众鱼皆可荐,故总称鱼;春唯献鲔而已,故特言鲔。”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王秀梅 译注.诗经(下):雅颂.北京:中华书局,2015:762-763
2、
姜亮夫 等.先秦诗鉴赏辞典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8:671-673
简析
《潜》是一首四言诗。此诗写在漆水、沮水的深处,藏有各种各样肥美的鱼,把它们打上来祭祀祖先,祈求祖先神灵保佑。全诗一章,一共六句,篇幅虽短,但写得形象生动,意蕴丰富,趣味盎然,表明当时人民已经有了丰富的人工养鱼经验,洋溢着先民对于自身劳动的赞美和惊叹,流露出自豪感与幸福感。
日月
诗经·国风·邶风〔先秦〕
日居月诸,照临下土。乃如之人兮,逝不古处?胡能有定?宁不我顾。
日居月诸,下土是冒。乃如之人兮,逝不相好。胡能有定?宁不我报。
日居月诸,出自东方。乃如之人兮,德音无良。胡能有定?俾也可忘。
日居月诸,东方自出。父兮母兮,畜我不卒。胡能有定?报我不述。
歧路亡羊
列子〔先秦〕
杨子之邻人亡羊,既率其党,又请杨子之竖追之。杨子曰:“嘻!亡一羊,何追者之众?”邻人曰:“多歧路。”既反,问:“获羊乎?”曰:“亡之矣。”曰:“奚亡之?”曰:“歧路之中又有歧焉,吾不知所之,所以反也。”杨子戚然变容,不言者移时,不笑者竟日。